2021年10月10日,由中國工程院和北京交通大學共同主辦的“高速鐵路安全保障與治理”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拉開帷幕。本次論壇面向新時代發展要求,與會專家學者共同交流高速鐵路安全保障與治理領域的新理念、新觀點、新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助力交通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院士和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出席大會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憲庚、朱高峰、殷瑞鈺、王禮恒、田紅旗、胡文瑞、鄭靜晨、丁榮軍、杜彥良、黃維和、柴洪峰、金智新、凌文、盧春房、陳湘生、劉合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以及來自相關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等近200名專家學者、嘉賓代表參加開幕式。

何華武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于2019年發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此背景下舉辦本次論壇,將為實現交通強國中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達國際先進水平,持續保持我國在國際軌道交通安全領域科技領先位置,支撐世界范圍內軌道交通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王稼瓊表示,中國高鐵是我們的“國家名片”,北京交大在125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緊盯制約鐵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技術開展有組織科研,牽頭建設了多個國家級軌道交通研究平臺,全力服務我國“高鐵名片”和“交通強國”建設。他指出,勇擔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奮力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許多挑戰。此次論壇邀請到了眾多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希望大家通過深度的思想交流和觀點對話,為全面提升完善我國高速鐵路安全治理與保障水平提供新的智慧和解決方案。
論壇上,15位院士、專家學者和業界翹楚充分發揮高端智庫作用,分別作學術報告。

孫永福院士從戰略性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高鐵安全發展態勢,表示雖然目前我國高鐵技術完善,安全持續穩定,但是其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安全重要威脅。為此,孫院士依據戰略管理論提出了高鐵安全治理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并突出強調了高鐵安全始終應該從風險源頭出發,從根源處預防事故發生。會議中,孫院士還表示未來我國高鐵安全建設要始終圍繞堅持推進設施設備質量安全、科學組織高鐵運營管理、加強高鐵安全行業監管、重視地方政府及社會力量參與、提高高鐵應急救援能力、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六大重要戰略任務,并指出在2035年,我國高鐵要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終極目標。

盧春房院士表示,目前高鐵安全監管還存在著立法不完善、政府監管與企業責任界面不十分清晰、地方政府對高鐵環境監管有不到位之處、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盧院士提出:在立法方面,應當推動《鐵路安全管理條例》的修改,進一步細化高鐵安全監管的具體規則,監管部門應當強化監管機構獨立性,地方政府應當權責分明,政府應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高鐵安全治理,加強監管能力與監管體系現代化建設,從而使鐵路安全監管更加有效的服務于高鐵安全。

田紅旗院士主要介紹了高校參與高鐵安全治理的貢獻,她表示,社會力量是高鐵安全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高校始終是社會參與高鐵治理的中堅力量。為說明高校的巨大貢獻,田院士從參與中國高鐵安全治理的方式方法和建設貢獻兩方面介紹了中南大學在參與我國高速鐵路安全治理中所起到的領軍作用,并詳細展示了中南大學目前所取得的的研究成果。最后,田院士對未來高鐵安全治理中的社會參與機制進行展望,并提出多元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模式和未來高鐵發展更高速、更智能、更綠色、更可持續發展的愿景。

杜彥良院士針對目前我國高鐵無砟軌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結構病害,對行車安全造成了一定影響問題,提出了溫度和列車荷載耦合效應下CRTSⅡ型板式無砟軌道結構長期性能演變規律研究方向,并介紹了研究中采用的理論分析、數值模擬、模型試驗和現場實測等不同方法的研究進展,并提出未來將融合深度學習與數據挖掘方法、深化試驗與數值分析、搭建多種試驗方法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最后杜院士表示目前高鐵安全工作形勢日趨嚴峻復雜,亟待建立和完善針對不同地域和復雜條件下的高鐵安全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應對安全保障新挑戰,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翟婉明院士表示,我國高速鐵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發展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大規模運營給高速鐵路帶來了一系列服役安全方面的新問題與挑戰,長期服役過程中的蛇形穩定性問題、運行平穩性問題、車輪異常磨損和鋼軌損傷與扣件失效問題是現在高鐵安全運維的重難點問題,并重點介紹了這些研究方向的理論最新進展,同時提出需進一步加強對高鐵系統全面的智能檢測與辨識技術,我國高鐵實現智能安全運維是未來的重中之重工作。

鄭靜晨院士聚焦于災害救援醫學工程體系與鐵網應急救援醫療保障。隨著災害救援醫學的興起,中國國際救援隊也應運而生,“印尼海嘯救援”事件中國救援隊的積極響應與出色表現也使得中國救援隊得到了國際的廣泛認可,標志著中國國際救援隊正式進入世界救援舞臺中央。鄭院士表示,災害醫學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做好學科建設和系統工程體系建設兩件事,并展示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先進救援設施設備。他也指出,現代鐵路醫療救援應急體系與能力建設應按照“平臺一體,防治兼備”的原則,建設完善的救治體系,積極響應國家“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規劃綱要。

陳湘生院士從宏觀角度總結了目前我國高鐵運營痛點,提出了建立智慧化的高鐵全方位安全監測系統,并希望在目前鐵路“四電系統”基礎上能夠形成高鐵沿線“第五電”,構建安全模態感知系統。會議中陳院士從核心技術層面系統性介紹了高鐵智能化監測系統、高鐵安全模態感知技術以及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下的高鐵安全構建三大技術方案,并結合具體實例詳細介紹了其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成果。最后,陳院士針對兩大安全系統構建技術路徑進行總結發言,并表示未來將努力朝著為高速鐵路全層級、全地域、全系統、全部門、全業務提供安全服務方向發展。

北京交通大學賈利民教授表示,我國鐵路規模巨大,且地理氣候多樣復雜、自然災害種類繁雜,而區域大范圍和高頻次的安全監測對長時間定點和中繼通信及一體化監測分析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空天車地監測網絡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他指出通過天空地鏈路連接成一個一體化的、綜合性的星空、星地、空地及地面互聯互通的高鐵運營安全網絡監測系統,從而實現區域大范圍、高強度、多維度的安全監測與應急響應需求,同時,空天車地一體化安全監測技術體系將為促進“一帶一路”愿景提供“中國解決方案”。

中國中車孫幫成代表王軍副總裁報告,從兩個方面提出了實施中國高速列車一體化智能安全保障解決方案的必要性。一是高速列車安全面對現代化產業升級、運行環境復雜、網絡數據安全、列車防災等挑戰,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將為高速鐵路的運營安全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二是在智能安全保障的總體理念下,從本構安全、主動安全和信息安全出發,全面建設高速鐵路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并應用于復興號動車組,為列車安全運用發揮了顯著作用。最后指出,構建“本構安全+”智能化的安全保障體系,是高速鐵路安全保障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同時,來自德國、法國、日本、英國的5位鐵路安全領域相關專家,從安全保障仿真技術、監測技術、評估技術、事故分析預防技術及互操作與安全認證技術等角度闡述了國際先進的鐵路安全保障技術與前沿理念。開幕式和主旨報告由孫永福院士、盧春房院士和秦勇教授主持。

據介紹,論壇共收到論文投稿50篇,收錄39篇,其中10篇被評為論壇優秀論文。孫永福院士與胡文瑞院士為優秀論文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

胡文瑞院士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本次論壇是一次大型的關于高速鐵路安全保障與治理的技術盛宴、思想盛宴與理念盛宴。本次論壇交流成果對全面提升完善我國高速鐵路安全治理與保障的技術創新水平,指導高速鐵路安全保障未來發展路線與戰略性方向的確認,具有深遠的意義。

本屆論壇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召開,來自來自德國、法國、日本、英國5個國家、以及中國工程院、相關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等近200名專家學者、嘉賓代表參加本次論壇。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是中國工程院舉辦的,具有宏觀性、戰略性、前瞻性、綜合性和工程性的最高級別品牌學術活動,針對國家前沿重點、難點與熱點問題,為相關領域的中外頂級專家搭建高水平、高層次的交流平臺,通過研討進一步認識和把握工程科技發展的方向,更好地引領未來工程科技的發展,為國家相關領域發展提供戰略性意見。